阳痿(勃起功能障碍)在中医理论中属于“阳痿”“阴痿”或“宗筋弛纵”范畴,其病因病机复杂,与肾、肝、心、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中医强调辨证论治,针对不同证型采取个性化调理方案,临床常见证型包括肾阳虚、肝郁气滞、湿热下注、心脾两虚等。
1. 肾阳虚型:温补肾阳,益精填髓
肾为先天之本,主生殖,肾阳亏虚则命门火衰,表现为勃起无力、性欲减退、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等。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,经典方剂如右归丸(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枸杞、附子等)或金匮肾气丸,辅以艾灸关元、命门等穴位。日常可食用羊肉、韭菜、核桃等温补之品,避免生冷寒凉食物。
2. 肝郁气滞型:疏肝解郁,调和气血
肝主疏泄,情志不畅或压力过大可致肝气郁结,气血不能充盈宗筋,表现为勃起不坚、胸胁胀闷、情绪抑郁等。方选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川芎、白芍等)或逍遥散加减,配合针刺太冲、期门等疏肝穴位。心理疏导与运动(如太极拳、散步)亦有助于气机调达。
3. 湿热下注型:清热利湿,通络起痿
过食肥甘厚味或酗酒可酿生湿热,下注宗筋,导致阴茎痿软、阴囊潮湿、小便黄赤等。常用龙胆泻肝汤(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、泽泻等)清利湿热,辅以薏苡仁、赤小豆等食疗。需忌辛辣油腻,避免久坐湿闷环境。
4. 心脾两虚型: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
思虑过度或劳倦伤脾,气血生化不足,宗筋失养,症见勃起困难、心悸失眠、食欲不振等。代表方为归脾汤(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远志等),配合艾灸足三里、三阴交以健脾养血。
综合调理与注意事项
中医治疗阳痿注重整体调节,除药物外,需结合情志调摄、饮食起居及针灸推拿。例如,避免熬夜、节制房事,练习八段锦“两手攀足固肾腰”动作以强肾。临床常提倡**“三分治,七分养”**,患者需耐心配合疗程,避免急于求成。